本期推荐
清明之际,不妨一读由当代著名隐士书家金熙长撰写的《溯源清明,承继家学之光》。
文章借清明节回溯家学力量,从家族荣耀到祖训传承,作者金熙长现身说法,阐述家学对人生事业的激励,对比古今境遇,强调传承家学于个人、子孙及民族精神弘扬的重要意义,引人深思。
《溯源清明,承继家学之光》
文/金熙长
在当今时代,许多地方不再设立祖先牌位,亦不再向泉下亡魂祈灵。然而,当历史的宏大天幕缓缓展开,那满天闪烁的璀璨星辰之中,必定有一颗独属于我们自己。它宛如一面镜子,映照出一个民族、一个家族的荣耀与苦难,以及那些奋斗不息、终至成功的光辉岁月。祖宗、家族与家,这条传统而独特的纽带,在当下社会依旧蕴含着难以估量的力量。
“寻根溯源,庇于福荫”,我们承接了先贤祖上的丰功伟绩与谆谆家训,认同家学的深厚渊源并将其传承发扬,这不仅能够使民族精神得以弘扬,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基所在。
悠悠家学,源远流长。但凡有人有家之处,家学便应运而生,只是它尚未被当代人充分认识与珍视。人总是难免怀旧的,而家学文化中所蕴藏的祖先们的“旧”思想,恰是新时代人们可汲取的宝贵精神食粮。族谱,作为家学文化的一种物化形式,国内许多少数民族完整地保留了姓氏族谱和年表。其中记载的每一位家族成员、每一段过往故事、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,都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,折射出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沧桑变迁。更多的家学文化,即便未曾形诸文字,无论以何种形式流传,都深深蕴含着中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伦理、哲学、历史、地理、艺术的深厚内涵,堪称一部民族史诗的“百科全书”。
(在浙江台州成长的少年时期的金熙长)
二十年前,《浙江日报》钱塘江副刊的编辑在香港《文汇报》上看到我在香港举办个人书法展览的报道后,邀我为该报“情系桑梓”专栏撰稿。他提及,这个专栏由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创办,并为该专栏撰写了第一篇文章。此后,诸多浙江籍名人都曾为这个专栏挥毫泼墨,而我有幸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一位。那时的我年轻气盛,欣然应允。不久之后,我便写下了《挡住那种“诱惑”》,文章饱含着我对祖居与祖训的深切怀念,正是它们一直激励着我在深圳拼搏奋进。
(金熙长(金龙)198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个人书展时的新闻报道之一)
自那以后,几乎每年清明节,我都会回到浙江台州老家上坟祭祖,顺便重温童年生活过的地方。每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,都能为我的人生和事业带来新的灵感与收获。今晨醒来,清明将至的念头涌上心头,我又轻轻捧起《金氏族谱》细细翻阅。我们金氏一族,于宋建炎年间从江苏彭城迁至台州,如今我辈已是第四十三代传人。先父曾是《穿山金氏宗谱》重修的主编之一,看到谱后附有他生前撰写的《祖源考查》一文,上面记载:迁台始祖宪章公于宋建炎二年高中进士,后因盐商事务游历台州,见此地风俗淳朴,便定居于此。其后,其子德道也登进士之位,孙子金广被封为翰林学士,曾孙金翀同样获封翰林学士。每当我诵读族谱中对祖上贤达的赞词,内心都会涌起澎湃的激动之情,并将其作为我人生的座右铭。对宋士官州牧宪章公的赞词写道:“巍巍钜任,凛凛官方,望重社稷,德比圭璋;政声洋溢,人颂甘棠,置产立籍,著绩台邦。”而对元朝学士金羽中公的赞词,则是皇上的一篇圣旨: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朕六飞御天之日,笙簧协奏,嘉宾迨九重对策之辰,礼乐备鄢素抱,今翰林学士金翀,名比怀蛟,文成绣虎,朝朝染翰,勤纪载于丹青,弈弈蜚声,擅阳春之雅调。兹特晋尔为嘉议大夫,锡宠命于戏庚卿云,于复旦重见明良喜起之休,爽丽日于中天,尚赖舟楫盐梅之寄钦哉。”
这些对祖上的溢美之词,或许有些许过誉之处,但我坚信,他们的文品与人品,永远值得我们子孙后代敬仰学习。
十八岁时,我初次看到先父编族谱时寄到部队的一些资料,当夜便立下了“十年计划,定能实现”的人生宏愿。十年后的二十八岁,我果然全部实现了当初写下的目标:读了多少本书,临摹了多少本字帖,出版了几本书,举办了几次个人展览,直至成为深圳市书画协会的主席。这些成就的取得,皆源于祖上英范给予我的勤奋不懈的动力。
(金熙长八十年代的个人书法展,得到了著名书画大家启功,唐云,程十发,赖少其,廖沫沙,宋文治,黄苗子等的题词鼓励)
我国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,乃是颜之推的子孙。颜之推立下《颜氏家训》,用以教导子孙后代。颜家十几代人皆富贵荣耀,在朝廷担当要职,这与颜氏家学的熏陶密不可分。颜氏族人将在世时所得家产大多散于社会,唯独把这本祖训留给后辈,并训诫后人务必谨遵不违,正因如此,才有了颜家十几代的兴旺发达。
反观现代人的境遇又如何呢?九十年代,某市评选出“十大青年企业家”,当年他们是何等风光无限。然而,却鲜有人想到秉承祖训、立下家规、塑造家学文化。短短数年过去,“十大青年企业家”如今已所剩无几。其他人要么因犯案锒铛入狱,要么因经营不善宣告破产,更遑论三代富贵的传承。与古人相比,其间的差距实在令人感慨。
关于富贵,我在拙作《修身宝典》之《明心篇·富贵》中已有论述:富贵是世人所向往的。然而,有的人虽得财富却无尊贵品德,有的人空有尊贵地位却无财富,有的人富贵双全却无子孙后代延续,有的人三者皆备却无福消受。庄子曾言:“天性所受,各有本分,不可逃,亦不可加。”“天性”与祖宗的修道立德、宗族的文化渊源息息相关,它会深刻影响下一代人的心态、性情、知行、人格以及富贵与否。我们这一代人,若能做到立己不忘立人,积极投身社会,多行善举,那么,既能为子孙“积下功德”,又能树立良好榜样,一代影响一代,一代“功泽”一代,一代传艺给一代。就像历史上许多祖孙或父子相继的各类专业世家、文化世家,在传承中慢慢形成“家学文化”,让“天性”离凶趋吉,迎来五福(长寿、富贵、康宁、好德、旺族)临门的幸福人生 。
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时节,我们追思先人,传承家学,便是在为自己、为子孙铺就一条充满希望与光明的道路。
(鉴于金熙长在深圳几十年间对文化、艺术、劝善及社会公益活动的贡献,深圳媒体曾评金熙长(金龙)为“倡导善举深圳第一人”。)
(金熙长为自撰散文《鲤鱼托梦求放生》配诗并书)
(金熙长为自撰散文《仰山奇遇古银杏树遊记》配诗并书)
(金熙长书自撰联:
一室琴声邀明月,半瓯清茗洗俗尘)
金熙长榜书自撰联/不拼十年寒窗读,难题金科榜上名
金熙长榜书自撰联/欲成大事须立志,为得功名必守恒
金熙长甲辰年应友人嘱书/得好友来如对月,有奇书读胜看花
本期编辑/童善润
图片提供/段心照
策划设计/张晓霞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被感动 | 同情 | 囧囧 | 愤怒 | 和谐 | 悲剧 | 高兴 | 打酱油 |